中国天气网讯 “南州大暑何可当,雪冰不解三伏凉。”大暑正好处于“中伏”前后,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我国高温、暴雨多发,湿热交蒸达到顶峰,南北携手热如蒸笼。为了应对苦夏,人们通过饮伏茶、晒伏姜、喝暑羊等方式消暑祛湿。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在古代,大暑时节,人们会在凉亭中提供伏茶,供路人消暑解渴。如今,在浙江温州等地,人们依然保留了这一习俗,通过饮伏茶来应对暑热。
伏姜源自我国山西、河南等地,大暑时节正值三伏期间,太阳热力十足,将生姜放置于阳光下进行暴晒,制成干姜,这种习俗被称为“晒伏姜”。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榨汁,与红糖搅拌在一起后食用。喝伏姜水后,人体会感到微微发热,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于祛除体内湿气。
大暑时节,人们经历了紧张的夏收之后,已非常疲倦,再加上天气又闷又热,急需能量补给。在华北、黄淮的一些地方,有喝暑羊的习俗,人们会将新收割的麦子制成馍馍,搭配一碗鲜美的羊肉汤,浑身通透、神清气爽。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福建、广东等地有大暑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具有消暑、清热、解毒等功效。人们会将仙草晒干后,与米浆一起煮熟,冷却后制成甜品,在闷热难耐的大暑时节,来一碗加满水果的烧仙草,苦夏一下子有了甜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