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 广惠民生——“十三五”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综述

2020-11-24 11:45:52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如果你是敏感体质,手机会在换季时自动推送空气飘浮物提醒;自驾出游,点开App即可获知沿途天气和景点信息;想去爬山,小程序可查山顶温度、空气质量……不知不觉间,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气象服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气象部门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期间,公共气象服务紧密围绕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生动践行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理念,让百姓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更精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五年来,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紧跟百姓所盼,优化服务供给,不断满足百姓个性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花粉过敏这一民生领域的“小烦恼”,被气象工作者细心捕捉。气象与医疗部门合作开展花粉浓度预报,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即可掌握未来24小时花粉浓度等级预报及相关提示信息,让科学应对过敏性鼻炎有所参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一“痛点”的解决,正源自气象工作者对用户需求的时刻关注。综观全国,浙江气象部门推出了涵盖公路、内河、海上的气象安全导航服务,基于用户位置和需求实时推送个性化提醒信息;南京气象部门联合园林部门开展柳絮精细化预报服务,让市民可随时掌握全市54条重点道路的飘絮状况,合理安排出行;在北京,公众可通过“休闲天气”快捷查询景点天气预报和实况,实现特色休闲指数私人订制。

五年来,从衣食住行到安全健康,只要公众需要,气象服务总在身边。公共气象服务持续深化,不断回应人民的心愿和期盼,以优质服务成果普惠百姓。

--受众广。在海南,出海渔民可直观查看周边灾害性天气影响海区。“8月16日南海开渔,我们在船载终端上看到,台风‘海高斯’17日进入南海,当即决定避风不出海。”琼海渔05176号船长李奋口中的船载终端,正是气象部门为海南大中型渔船升级的北斗船载终端可视化气象预警系统。渔民、快递小哥、农机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指引下,用户在哪里,气象服务就跟到哪里。

--速度快。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气象部门在全国构建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形成广覆盖、全媒体的预警信息传播网络。通过这一系统,预警信息可在3至10分钟内覆盖87.3%的百姓,牢牢守住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方式多。在信息闭塞的山区,气象大喇叭及时播放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在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在乡村社区,奔走的气象信息员积极打通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广袤海洋,国家级海洋广播电台不断升级,山东石岛和海南三沙实现中英文双语广播并随时插播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贴心护航过往渔船……

凡此种种,皆是公共气象服务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鲜活印记。

广覆盖: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

“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多样化,“+气象”服务理念应运而生。

五年来,气象服务融入各行各业的触角伸得更远更深。

气象部门从优化服务供给向满足应用需求延伸,积极构建开放融合共享的气象服务生态体系,从传统的农业、水文、交通、能源、旅游等行业,向海洋、城市运行、环境、公共卫生、物流、保险等延伸,服务领域拓展到上百个行业,服务范围覆盖亿万用户。

科学看天,助力能源开发。在安徽,气象部门为全省26个风电项目提供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等服务,为15座测风塔风能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风能资源评估,助力风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放眼全国,气象部门构建全链条深度融合的能源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体系,对121个风电厂和太阳能电站开展选址评估,为781个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提供预报。

深度融入,护航交通安全。江苏气象部门打造集智能观测、预报、服务一体的“智慧交通气象2.0”,突破站点布设的空间局限,实现高密度连续观测,不仅解决了困扰交通气象服务领域道路暗冰、团雾监测、少站点道路天气观测等难点问题,还融合社会化大数据,构建车、路、人之间交互式服务网络。纵览全国,气象服务覆盖主要高速公路累计长达30万公里,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等核心地区交通枢纽、运输干线持续发力。

主动对接,服务重大工程。自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三峡气象服务中心开创新型水电工程现场气象服务模式,实现从常规天气预报向以用户需求为主的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转变,开辟国、省、地(市)三级联动机制,并建立以“合同委托制、项目管理制、共建共管、实现双赢”为特点的大型水电工程气象服务开放机制,在三峡工程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准施策,赋能特色农业。中国气象局提出“特优区建到哪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思路,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建设两批15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服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和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这五年,气象服务在保障生产安全、提升生产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低于0.3%,气象服务对高影响行业GDP增长贡献明显,气象服务减损增益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更智慧:提升公众获得感

五年前,气象服务紧跟新技术发展,利用微博、微信等渠道,有效扩大了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五年后,基于位置智能推送的气象信息,让气象服务实现了从“手动点单”到“智慧感知”的转变。

五年间,智慧气象迸发创新活力。气象服务精细化多模式集成预报服务产品,可对全球不同海拔地区精准预报未来15天天气;滑雪气象服务创新技术应用预报点精细到滑雪场山顶、山腰、山脚等多个维度;基于订票行程为航线和航空公司会员主动推送个性化气象服务……智慧气象从萌芽破土到枝叶繁茂,背后是气象部门以提升公众“获得感”为目标,不断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孜孜追求--

建立起基于位置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体系,试点省市的空间分辨率更达到1至3公里,时间分辨率和更新频率最快可达10分钟;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发挥显著作用,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7.3%;

精细化立体观测能力明显提升,新一代气象卫星提供全球化、海陆立体的海量信息,大城市城区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最高可达到3至5公里……

日益精准的气象信息、日趋丰富的服务产品被送到千家万户。

这五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崭露头角。福建“知天气”、浙江“智慧气象”等移动智慧气象服务App,初步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从人工劳作向智能生产转变、服务模式从单向推送向双向互动转变、服务体系向集约化转变;在天津,市民只需进入微信公众号,即可实时查询自己所处位置附近的积水情况与趋势,避开路途中的积水点。

这五年,全国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中国天气”服务品牌发展迅猛,气象影视服务覆盖人群超过10亿,气象新媒体服务覆盖人群超7.23亿,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80%,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5年提升,2019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1.9分,创历史新高。

数据,标注着日新月异的成效,对百姓而言,则是幸福生活的标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旋律,也是公共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与使命。

当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新蓝图正徐徐展开,气象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新贡献。

加载全文
分享到: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

没有更多啦 ~
没有更多啦 ~
没有更多啦 ~
放到
桌面
反馈
×